中科院院士、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、华农原校长卢永根逝世生前捐赠毕生积蓄880余万元给学校 身后无偿捐献遗体
“布衣院士”节俭一生他的慷慨全留给别人
卢永根院士工作照
昨日4时41分,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、著名农业科学家、作物遗传学家、教育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、离休干部卢永根同志,因病医治无效,在广州逝世,享年89岁。卢永根被人尊称为“布衣院士”,对自己的生活,他近乎“苛刻”,家当竟用了半个世纪之久;对国家和社会,他却极度慷慨,2年前,他和夫人将两人毕生的积蓄880余万元悉数捐出成立教育基金,不仅如此,他还早就签下遗体无偿捐献卡,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。根据他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,丧事从简,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。
学术:
保存华南野生稻基因库 一门“三院士”传佳话
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,作为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,他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,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(今华农前身),“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”丁颖任院长,卢永根是首届学生。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,他们的“忘年交”一直是学界佳话: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。学术上,卢永根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,后来逐渐扩充到10000多份,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、保护、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。20世纪60年代,卢永根协助丁颖组织开展“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”,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各地区水稻引种、地方品种资源的改造和利用、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,受到国内外稻作学界的高度重视。1964年丁颖逝世后,卢永根接手主持试验的总结和编写《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》一书,该书197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,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。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,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上取得重要成绩,更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,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。卢永根勤奋敬业,治学严谨,取得成绩时总是归功于团队的共同努力,从不独揽功劳。他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术工作的第一位,对学生和年轻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,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,在作物育种和遗传学领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。卢永根的导师丁颖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(院士),而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也在2017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华南农业大学“一门三院士”,传为佳话。
奉献:
没将积蓄留给唯一女儿 反而全部捐给学校
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,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。1947年12月,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“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”,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。1949年8月9日,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。高中毕业,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,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,到广州去迎接解放。此后一生,无论他的身份是院士,还是校长,他始终坚信,要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!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。2017年3月,卢永根在夫人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来到银行,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,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,这是他们毕生的积蓄。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“卢永根·徐雪宾教育基金”,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。当时卢永根已生病住院,为此次捐赠,特意从医院来到银行,这是华农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。卢永根说:“党培养了我,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,是作最后的贡献。”他们不但要把钱捐给华南农业大学,还要把身体捐给医学事业。早在患病之前,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,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。他表示,作为共产党员,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。2017年,卢永根成为“感动中国”年度人物。颁奖礼上给卢永根的颁奖词是:“种得桃李满天下,心唯大我育青禾,是春风,是春蚕,更化作护花的春泥。热爱祖国,你要把自己燃烧。稻谷有根,深扎在泥土。您也有根,扎根在那人们心里。”
节俭:
鞋子坏了补好继续穿 吃一顿饭只花4元
捐赠时的慷慨与平时生活的节俭形成鲜明对照。“很多人不知道,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。”卢永根的学生、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,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,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,还在用老式收音机、台灯。在他们家房子里,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,铁架子床锈迹斑斑,挂蚊帐用的是竹竿,几张椅子,用铁丝绑了又绑,这些简易的家当,已陪伴他们半个多世纪。对此,卢永根曾说:“这些东西没有用烂,证明物还没有尽其用。”卢永根的家就在华农校园内。在入院治疗前,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,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。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,忙碌地回复邮件,拿起放大镜读书、看论文。在离卢永根家不远的路口,有一个修补衣服和鞋子的小铺。昨日下午,记者路过时,正碰到一位老者和一位中年男子在谈论卢永根院士。铺子里正在忙活的何女士(化名)说,她认得卢永根老校长,老人家曾到她的铺子补过多次鞋。“他很简朴,鞋子坏了舍不得扔。”何女士说,她有时候也在饭堂碰到卢校长。“他吃得也简单,一般是一荤一素,我见过他一顿饭只花了4元。”
身边人眼中的卢院士
医护人员:卢老住院期间依然审阅学生论文
卢永根生命最后的两年时光,基本都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院区的病房度过。该院综合科主任林晓忠介绍说,虽然已经病重,但卢老给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平和、睿智的老人家,他的生活也非常简单,对医护人员十分配合,基本很少对身边照顾他的人提出什么要求。很多学生、朋友来探望他,他也几乎很少要求别人为他做点什么事。反而是治疗过程中对于各种相对贵重的设备仪器的检查,或者医生建议使用一些价格较贵的新药,他和太太都会委婉地表示能不做就不做,不要为国家增添额外的负担。医护人员们还感受到,老人家对待生死已经十分淡然,几乎没见过他显示出低落的情绪。早期的住院时光,他还会在病房审阅学生的论文,做出指导。“这是一位十分令人尊重的老人家。”林晓忠说。卢永根的主治医生吴瑜说,和卢院士朝夕相伴两年多,深深感觉卢院士对疾病和生死都泰然处之。吴瑜与他分享家人照片,卢院士还同吴医生开玩笑:“你是双眼皮,女儿是单眼皮,遗传了你的隐性基因啊。”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表示,卢院士的事迹不仅感动中国,在服务卢院士的941天里,他“忠诚爱国、艰苦朴素、淡泊名利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品格更深刻地激励和感染着广东省中医院的广大医务人员。
独生女儿:父亲遗愿丧事从简 尊重父亲一切决定
昨日中午,卢永根院士的家人将他的遗物从医院带回了家。下午,记者在卢永根院士家的楼下偶遇了他的女儿卢女士。卢女士刚刚从殡仪馆办理了有关手续回来,她的眼眶泛红,看上去十分疲惫和哀痛。记者致哀后与她进行了短暂的交流。卢女士告诉记者,她10日下午才刚刚从外地回到广州,见到了父亲的最后一面,但没想到这么快父亲就离世了。卢院士走之前,戴着呼吸机,没有跟她留下什么遗言。卢女士拿出遗体捐献卡说,父亲很早就希望捐献遗体,她尊重父亲的决定,她下午刚刚去办理了有关手续。她说:“17时左右,(遗体)就会送去中山大学医学院,用于科研和教学。他的遗愿是丧事从简,不举办仪式,他的决定,我都尊重。”卢女士说。卢永根院士夫妇将毕生积蓄捐赠出去,没有留给女儿。作为女儿,卢女士说,父母通常都是先做决定,再告诉她,此事虽然事先没有问过她,但他们的决定自己都尊重。
后辈学者:被卢院士高尚品格折服而回国任教
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,35年前他在大洋彼岸与卢永根院士结识,即被卢院士高尚的为学为人品格所折服,最终践诺来到广州,并得到先生的倾力培养和信任。
“先生的一生诠释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内在精气神,令人敬仰!”温思美说,卢院士一生俭朴,近于残酷,却待人慷慨;他严于律己,近于苛刻,却待人宽容;他为人处事中规中矩,近于保守,却鼓励他人大胆尝试,创新开拓。
在温思美看来,卢永根院士的一生践行了以下信条:学识的渊博不是为了征服别人,而是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;财富的丰厚不是为了炫耀奢华,而是增加扬善的担当;地位的显赫不是为了孤芳自赏,而是为了率众前行;力量的强悍不是为了欺压弱小,而是为了承担更多的使命!